5278 / 5278論壇 / 我愛78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4|回復: 0

微波爐熱剩菜做對嗎?顏宗海:大型食物止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1-10 00:12: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微波爐熱剩菜做對嗎?顏宗海:大型食物止步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叮咚!」用微波爐加熱剩菜既快速又方便,可近來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卻指出,英國專家表示,「避免使用受熱不平均的微波爐將剩菜加熱,以防止食物中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毒物科醫師表示,保存剩菜,應謹記大體積食物加熱要透徹、動筷前先分裝、不同料理分開保存、加熱溫度高於60℃等5大原則才有保障!

近來BBC報導卻指出,英國專家表示,「為避免食物中毒,加熱剩菜最好避免使用食物受熱可能不平均的微波爐。」引發網友熱議。


剩菜處理有學問!5原則妥善保存不傷身
林口長庚腎臟科暨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表示,為避免食物因反覆加熱而營養流失、產生亞硝酸鹽,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站在醫師角度來說,還是建議民眾在料理、購買每餐食物前,最好能事先考量自身的食量,想吃多少煮多少,來保持吃下口的食物新鮮度較佳。
但若真不小心煮太多,或是年節菜餚太少不易準備,在面對、處理剩菜時,不妨可試著謹記下列5大保存、加熱原則,降低細菌滋生、食物變質的可能:
原則1/加熱要透徹:
民眾食用剩菜前加熱透徹與否非常重要。要成功殺死食物中殘存的微生物,溫度至少要高出60℃較恰當。特別是,體積較大的食物,如烤雞、大雞腿、年夜菜常見的蹄膀更要充分加熱。正如英國專家所言,使用加熱過程中無法進行攪拌動作的微波爐時,更要小心注意加熱不均的問題。因此,顏宗海醫師建議,在處理上述食材時,不妨選擇電鍋、蒸籠等工具加熱較有保障。

非冷盤的剩菜進冰箱前,一定要確保食物已經放涼,溫度與室溫相近再冰,才不會導致熱的食物因瞬間接觸冷空氣,使水蒸氣大量凝結,增加食物變質風險(微生物遇水活性更佳)。


原則2/動筷前先分裝:
如果在開動前事先得知家中成員不返家用餐,或自知餐桌上的佳餚無法在一餐內食用完畢。民眾不妨可在動筷前,先使用乾淨的餐具,拿取當餐的食用量,並同時將剩餘菜餚加以分裝。
這樣的方式,不僅能避免食物因反覆翻攪,大面積接觸到空氣中的細菌、微生物,同時也能防止料理因使用筷子進食不慎沾附唾液,經由夾取、攪動的動作,沾附其他食材,而增加病菌滋生的風險。
原則3/不同料理分開保存:
由於每道料理所使用的食材、烹調、調味方式不盡相同。因此,在冷藏剩菜時,最好能將不同的料理各自分開包裝、保存,才能避免彼此間的細菌、微生物交互感染。
原則4/放涼後再冰:
非冷盤的剩菜進冰箱前,一定要確保食物已經放涼,溫度與室溫相近再冰,才不會導致熱的食物因瞬間接觸冷空氣,使水蒸氣大量凝結,增加食物變質風險(微生物遇水活性更佳)。且這樣的動作,也有助於避免食材高溫影響冰箱冷藏櫃的4℃恆溫,進而影響其他存放於冰箱中食物的風味及品質。

為避免高溫而有塑化劑殘留的疑慮,不論是放入電鍋加熱,還是微波前,都應先將保鮮膜去除較恰當。


原則5/加熱前先去除保鮮膜:
多數人保存菜餚時,除了一般保鮮盒、瓷器外,多會選擇以原先餐盤包覆保鮮膜的方式收藏。但要注意的是,為避免高溫而有塑化劑殘留的疑慮,不論是放入電鍋加熱,還是微波前,都應先將保鮮膜去除較恰當。
【醫師小叮嚀】:
最後,顏宗海醫師也提醒,一旦在食用非當餐食物,或生鮮類食材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疑似急性腸胃炎症狀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醫師治療,較有保障。
來自群組: ♨ 秋居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再次提醒您,回覆文章時請遵守下列重要回覆規則︰
  1. 回覆字數必須超過十個中文字以上。
  2. 禁止使用插頭香, 搶頭香, 搶第一, 第一名, NO.1, 坐沙發等無意義的回覆。
  3. 嚴禁草率敷衍的灌水回覆。例如: 推......, 頂......,11111111, good, push, thank you, 謝了, 好看, 謝謝大大, 感謝分享, 支持, 再來 等等。
  4. 禁止使用千篇一律的回覆或複製、引用別人的回覆。禁止使用不知所云的回覆,例如: 3q5ws9dmh。禁止使用中英文或符號組合字。
  5. 回覆文章必須與該主題有關,如有不符將以灌水處理。
※ 違反規則者,抓到輕者積分歸零,嚴重者封鎖I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 google 登入 facebook 登入 Line 登入

本版積分規則

舉報|廣告洽談|5278 / 5278論壇 / 5278手機A片

GMT+8, 2025-9-5 01:08 , Processed in 0.01727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