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大閘蟹慎防3大地雷!毒物專家:
戴奧辛、生長激素、氯黴素一次看懂
舌尖上的美味少不了肥美秋蟹,但是,近來又傳出大陸進口的大閘蟹被檢出含有戴奧辛,加上近幾年來網路上也不斷有媒體報導,提醒注意大陸有一些養蟹戶可能使用「蟹藥」,其中包括生長激素、氯黴素殘留。一旦過量誤食這一些地雷,會對健康帶來什麼風險?消費者又該如何因應,安心吃蟹?
近來又傳出大陸進口的大閘蟹被檢出含有戴奧辛。
氣溫漸涼,正是大閘蟹盛產的季節,饕客們右手一隻肥美的蟹腳,左手緊抓著的蟹殼盛滿了蟹膏,津津有味的大啖著,堆積如山的蟹殼殘骸,佐以饕客們咂嘴舔舌後滿足的笑容,這是每年秋季必會上演的美食盛典。但是,事實上,許多人在大啖蟹肉、蟹膏時,並不知道被我們視為秋季瑰寶的大閘蟹,其實含有一些有害健康的毒素!
戴奧辛、氯黴素、生長激素,攝取過量對人體健康有不同程度影響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美國毒理學家招名威表示,近年針對進口蟹類,除了驗出戴奧辛的殘留,透過媒體報導,也曾經聽聞在香港地區進口的大閘蟹,檢驗出氯黴素、生長激素。事實上,這三種物質對攝取過量對人體的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到底什麼是戴奧辛、氯黴素、生長激素?不慎過量吃下肚要擔心什麼?人體最大容許安全量是多少?有解毒劑嗎?
以下是毒物專家招名威的分析:
★戴奧辛
戴奧辛(Dioxins)是210種不同化合物的統稱,包括 75 種多氯聯苯戴奧辛(PCDDs)與 135 種多氯二聯苯呋喃(PCDFs),這兩類化學物質的主要結構相似,最具代表的戴奧辛是2,3,7,8—四氯戴奧辛(TCDD)。這些化合物皆具有兩個氧原子聯結一對苯環類並與氯結合,是燃燒或製造含氯物質時產生的無色、無味、毒性很強的脂溶性化學物質,人體吸收後進入血液與血液中之脂質結合,並經血液循環分佈至體內不同的部位。
肝臟與脂肪為戴奧辛蓄積的主要場所,當戴奧辛排出體外血中戴奧辛濃度漸漸降低,脂肪中戴奧辛也不斷緩緩釋出,因此兩者濃度一直很接近。
人體代謝戴奧辛的速度非常慢 半衰期約為7至11年
戴奧辛可以不經代謝由糞便排出,也可在肝臟代謝轉為水溶性較高的代謝物,再由膽汁與腸道經糞便排出體外,也有少量的戴奧辛由尿液和汗液排除。人體代謝戴奧辛的速度非常慢,TCDD的半衰期約為7至11年,也就是說即使之後都未再攝入戴奧辛,也要花7至11年才能使體內的戴奧辛濃度降低至中毒時的一半。
WHO及EPA皆已將戴奧辛歸類為人類的致癌物,其所訂定的每日容許量為1~4皮克/公斤,最常見的症狀為氯痤瘡、損害肝臟及免疫系統、影響酵素運作功能、消化不良、肌肉及關節疼痛、男性荷爾蒙減少、易使孕婦流產或產下畸胎,以及視力受損等。目前戴奧辛並沒有解毒劑可使用,唯一預防的方法就只有遠離戴奧辛的暴露源。
WHO及EPA皆已將戴奧辛歸類為人類的致癌物,其所訂定的每日容許量為1~4皮克/公斤,攝取過量易使孕婦流產。
★氯黴素
氯黴素 (Chloramphenicol, CAP) 是一種廣效性抗生素,其分子中含有一個不游離的氯,故命名氯黴素。氯黴素對熱穩定,經過蒸煮等加工也無法破壞氯黴素的毒性。其最早是從鏈黴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e)分離出來。但是其會對人體內的粒線體產生有毒影響,造成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可能會導致再生礙性貧血、紅血球發育不全及白血病等副作用,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心臟衰竭而死亡,目前已被多數國家禁用,因此發展出與氯黴素相似的氟甲磺氯黴素(Florfenicol)及甲磺氯黴素(Thiamphenicol),兩者皆不含會造成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硝基(-NO2),雖然毒性較氯黴素低,但超出規範用量仍會對人體產生毒性危害。
氯黴素 (Chloramphenicol)不良反應:
1.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這是氯黴素最嚴重的副作用,即使停藥也無法恢復,是一種所有由骨髓製造的血球都減少的病症(pancytopenia);雖然發生的機率極低,但是卻能致死(死亡率高達80%)。口服氯黴素的再生不良性貧血發生機率約為四萬分之ㄧ,目前仍無法以任何方式檢測預防。
2.骨髓抑制(bone marrow suppression):此一副作用較常發生,主要因為氯黴素對粒線體有毒性作用,可使得骨髓的造血功能下降,劑量越高作用越強,一般只要及時停藥就可以復原。
3.其他影響:氯黴素亦會造成噁心、嘔吐、頭痛、腹瀉、耳鳴、葉酸缺乏、肝臟功能下降、周邊神經炎等副作用,極少數患者可能會產生過敏現象。
依據衛福部「動物用藥殘留標準」,氟甲磺氯黴素每人每日可接受攝取量 (ADI) 為 3 μg/kg b.w.,60 公斤成人1日之可接受攝取量為0.18 mg。甲磺氯黴素每人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為2.5μg/kg b.w.,60公斤成人1日之可接受攝取量為 0.15 mg,以上藥品在水產中皆不得檢出。
★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分為植物和動物用兩種,目的是為了提高飼料利用率和降低成本,養殖業者有時會利用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 GH)來刺激農作物或動物生長,其中以動物性生長激素對人類造成影響較大。
以施用於魚類的生長激素為例,是由腦下腺前葉促體細胞(Somotropic Cells)所分泌的單鏈蛋白質激素,分子量約21~22 kD。生長激素參與魚體多種代謝過程,透過增進食慾、餵食效率與成長率促進個體生長,魚的中央神經系統 (centralnervous system, CNS) 控制著生長激素的分泌,GH的分泌受 CNS 動態調控,在不同環境或生長時期有所不同。在養殖上促進GH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藉由基因轉殖,讓轉殖魚自己生產較多的生長激素;另一則是餵食或注射生長激素到魚體內直接產生作用,但是這種的效率不高。
近年經常有報導指出,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初經來潮提早,根據公衛研究調查主要原因可能與在成長過程中大量食用動物性製品中含有的生長激素殘留有關。招名威表示,政府應訂立相關規範,完善建立食品追溯追蹤制度,將食品供應鏈透明化,提高安全與可靠程度,讓民眾吃得安心。
原文網址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68944
|
|
|